无花果在佛教中渊源极深,梵文名Udumbara(音译为优昙波罗、优昙钵),汉传佛教代言人圣严法师 1990年10月27日在美国加州南湾华侨文化中心讲解《佛教基本大意》时曾经说过:
乔达摩(释迦牟尼佛未成道前,大家均以他的姓氏称呼他)因为坐在那棵毕钵罗树下冥想而成了佛,所以后来称它为菩提树或佛树(Bodhi-tree,意为智慧之树)。那个地方,为了纪念佛陀的成道,被称为佛陀伽耶(Buddha-Gaya)。那棵树的切枝,迄今依旧长在伽耶佛塔的附近,另一株切枝则于西元前第三世纪时,由印度名王阿育王(As’oka)的女儿,带到锡兰移植,至今仍然活在锡兰岛的前首都阿奴罗达波罗(Anuradhapura)。不论在伽耶的或锡兰的两株菩提树的分身,均被朝圣的信徒们,视为圣物,当作参拜佛迹的重要对象。其实这是一种
无花果树,植物学者把它叫做Ficus Religiosa(宗教
无花果),大概也是由于佛陀在这树下成道的原因吧!
可见,佛祖当年成道的那颗树即是
无花果树。在佛教中,无花果称为优昙钵,佛教传说,世界到了一定时期,就有金、银、铜、铁四个转轮王出世,他们各御宝轮,转游治境。只有在他们出世时,优昙钵才会开放。这么说来,它只在三千年前,世尊应化人间的时候开放过一次。《般泥洹经》云:阎浮提内有尊树王,名优昙钵,有实无华。优昙钵树有金华者,世乃有佛。(注:“华”为“花”的通假字)
现代汉语有句成语叫“昙花一现”,它的出处为佛教经典《法华经》:“佛告舍利佛,如是妙法,诸佛如来,时乃说之,如优昙钵华,时一现耳。”据清代著名学者杭世骏《订讹类编》考证:“昙花一现”中的“昙”,即指“优昙钵”,而非现在所指仙人掌科的昙花。
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嵋山第三殿七佛殿中,有这样一副禅联:觉树开昙花,三世诸佛,慈光普照大千世界同登彼岸;峨眉长灵芽,七尊如来,哀怜摄受亿万众生共证菩提。在此联中,“觉树开昙花”这的“觉树”即是特指佛祖当年成道的那颗树;“昙花”即指“优昙钵”,两着同指一物。
本文来自:四川无花果网,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四川无花果网!谢谢关注!网址:http://www.wuhuaguomiao.cn
欢迎您点击观看
宗富果业——榜样的力量